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态支撑。建立全球性的种质资源库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我国切实履行国际公约、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物质基础。

昆明植物园——扶荔宫不仅是COP15生物多样性体验园,而且是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基地,其错落有致、自成一体的生态布局向实践团队充分展示了“植物王国”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别具特色的生态景观。从热带雨林馆出发,穿过热带沙漠馆抵达热带水生馆,参观路上神秘果、酒瓶椰子、猴面包树、菩提树、望天树等2500余种的热带特色植物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宫一线多园”的规划不仅让同学们了解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果,更深刻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中国科学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植物的“诺亚方舟”

收集和保存种质资源的最终目的是使其有用的基因资源继续服务于人类。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具有亚洲一流的野生生物物种种质资源保护设施和科学体系,对我国的生物战略资源安全保障和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月26日下午,实践团队来到位于昆明北郊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进行参观学习。“原本山川,极命草木”,从懵懂孩童到耄耋老者,吴征镒院士从事植物科学研究七十余载,为中国植物学的创新、发展和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贡献。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同学们不仅了解到植物离体保存技术在濒危物种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也切身体会到科研人员的严谨态度,表达了对吴征镒院士的敬佩之情。步入一楼大厅,工作人员从发展历程、运作流程、合作交流和研究成果等多个维度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种质资源库“五库一体”的保存模式和其作为亚洲最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收集机构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转入干燥间,在老师的讲授下同学们了解到种子在干燥冷冻保存前有3道主要工序,从种子采集到接受登记再到质量检测,每一道工序都蕴含了科技智慧和劳动汗水。尤其是质量检测环节,缜密的工作流程和严格的达标要求都体现着作为一名种子管理员的科研素养和辛勤付出。

再生水的循环利用是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的关键环节。位于盘龙江东侧的昆明市第二水质净化厂,为主城区东南部的城市污水净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聆听污水处理流程的相关讲解后,工作人员亲自带领学生们零距离对污水处理的实况进行观察。参观讲解沿进水口至出水口,从粗格栅、细格栅、平流沉沙池、厌氧池、降解池、沉淀池、V型滤池到紫外消毒池,从污臭浑浊的城市用水变成清澈流水,同学们不禁赞叹这兼顾出水水质和节能减排的精妙工艺流程,也了解到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的复杂程度,认识到节约用水、保护城市水体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



留学生同学向工作人员请教探讨

王曦 2018级会计学本科生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参观种质库的过程,我们看到了一枚种子筛选、剥离、存放的过程,也看到了植物培皿的研究室,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绽放,无论它多么的小、多么的微不足道,它们都是这个世界的一员,植物研究所做着了不起的事情。
赛林 2020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生(缅甸)
调研第二水质净化厂的时候,我理解到人们是如何去保护昆明的生态环境。我看到工厂里的一步步的工作步骤都是为了能更好地处理污水。而且这是昆明一个重要的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工程,目的是保护自然,节约水资源,所以我认为它是很好的一家工厂。
抚仙湖的淡水资源占国控重点湖泊Ⅰ类水质的91.4%,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水资源储备库。抚仙湖保护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团队考察抚仙湖治理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对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有重要意义。

帆船,是依靠自然风力作用于帆上而推动前进的船只,帆船运动作为一项水上运动,因其航行动力均借助于可再生资源,是一种绿色健康的体育项目。实践团队来到云大校友企业家邓新强先生创办的抚仙湖帆船基地。在学习帆船运动的相关知识后,团队便跟随教练一起前往湖中,感受抚仙湖的清风与深蓝。在船上,同学们充分感受到抚仙湖的清透水质,赞叹澄江市对于生态保护的规划与重视,绿色健康的帆船运动与中国最深淡水湖泊完美结合,也更好地让更多人了解、参与了帆船运动和帆船文化传播,倡导人们崇尚环保崇尚洁净的参与水上运动,关爱湖泊水源,爱护周边环境,并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澄江真正做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结束愉快的水上之旅后,同学们与邓新强学长合影留念,并对邓学长致力健康公益,关爱云大后学的精神致以敬意和感谢。
澄江市规划馆
——“文明与山水同在,和谐与风景共存”

“大美澄江,抚仙湖畔”,步入规划馆大门,讲解员向实践团队详细介绍了一层布展的四个展区,从序厅到生态湖区,从生态治理到绿色发展,全面展示了抚仙湖的历史起源、生态环境、保护历程和治理成果,通过绘声绘色的图文与智能化互动展示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规划引领、区域协同”的现代化国家治理水平和“生态立市、开放兴市、旅游强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布局,也让同学们感受到澄江人民的努力付出和抚仙湖保护治理成果的来之不易。“古城风华,丹凤衔书”,转入二层布展,实践团队抓住时间的主线,从澄江市的历史沿革、古建风采,到“一中心三组团”、“三环九联多辐射”、“定位三个国际城市”的未来发展总体规划,从古到今、多层次展示不仅让同学们了解到抚仙湖保护的治理历程和澄江市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更是向大家展现了“产湖俱兴、人湖和谐”的绿色发展理念与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融合的生态文明建设布局。
澄江市乡村振兴示范点马房村
——抚仙湖畔“最美乡村”

位于抚仙湖北岸的马房村是澄江市实施“四退三还”项目,推行一次性生态移民搬迁的示范点,实践团队走进这个整洁宜居的小村庄,实地考察马房村的建设布局,对“旅游+”、“生态+”的农旅融合发展情况和田园综合体发展的产业体系进行深入调研。同学们了解到马房村的历史沿革和规划建设,还对沿湖村庄经济发展与抚仙湖生态保护治理深度融合的实践之路,党建引领实现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杨玛尼 2020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老挝)
在澄江参观澄江市规划馆,我感受到了中国对水资源非常重视,看抚仙湖的短片之后我觉得大家都要保护好水资源,抚仙湖是旅游度假区,吸引很多人来这儿旅游。我了解到澄江的发展历史,抚仙湖边的人们搬迁是为了要保护好水资源。后面我们去看澄江市的规划示范,我感受到澄江环境保护非常好,抚仙湖,一看到就觉得水很清,风景很美。
刘航麟 2020级计算数学研究生
深入村子,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动人画卷不断映入眼帘,当地村民依托生态、背靠旅游、发展致富的幸福笑靥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几年前,为保护抚仙湖,马房村按照“四退三还”的要求实施了生态移民搬迁。这些多样的措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生态振兴为突破口,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澄江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云南陆军讲武堂在其存在的26年时间内,不仅走出了朱德、叶剑英两位共和国元帅,培养了数百名不同时期的将军和杰出人士,从这里还走出了朝鲜、越南、韩国等国家的领导人和杰出将领。在近代军事史上,云南陆军讲武堂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其同样具有深入学习的意义。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称号,团队将实践学习的最后一站放于此,不仅是为了提高大家的历史文化素养,更是想借助革命先辈们的光辉岁月,增强团队的时代责任和认同感。名将百出,将星闪耀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让同学们为之赞叹,大家都被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所感动。
阮文雄 2018级汉语言专业本科生(越南)
在参观云南陆军讲武堂时,我了解到也有从我的国家出来的优秀的英雄。武海秋,越南著名革命家、政治家,曾担任越南临时政府主席一职,是越南革命事业的奠基人。还有武元甲,著名革命军、军事家,有红色拿破仑之称。曾担任越南政府国防部长、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务,越南陆军大将军衔。这两位不在国内革命活动,可是他们带来给国家了很多好处。为国家谋和平,提出来各国的求助。他们在活动革命根据地之后影响了不少观众的中国领导和老百姓。我重温了革命历史,瞻仰了革命先烈伟绩,全身心地融入到了红色文化中,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充分领悟学习了精神和真谛,和无比忠诚的革命精神。我学习革命先辈不怕困难,我学习革命先辈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感受日新月异的自然科学知识、重温艰苦卓越的革命历史。
刘世晗 2018级物流管理本科生
在讲解员的讲解下我了解到讲武堂师生在护国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感受到了讲武堂的人才济济、历史辉煌。被革命前辈的舍生取义,视天下为己任的豁达胸襟所感动。“坚忍刻苦”是陆军讲武堂的校训,我看到了当年学员们艰苦卓绝的成长环境,看到了他们戎马一生、只为去改变那个黑暗的时代和社会,我看到了当年讲武堂师生们救亡图存、推翻压迫的勇气与热忱。“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我们现在生活在没有战乱的国家,但陆军讲武堂的精神依旧铭记于心。实践活动接近尾声,为更好地促进中外同学交流学习,互相进步,团队于7月28日召开总结交流会。会上,同学们踊跃发言,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科技创新、文化差异等多个角度,分享自己近日来的所见所思,真正践行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在大学里开展社会实践的初心,就是希望让同学们与社会相连,与时代同步,增进同理与共情。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说的就是读书人要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有感,关心周遭人事,心怀他人,关切世界,就如鲁迅先生在《这就是生活》一文中所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次我们的实践团队从大理、成都、玉溪、昆明4个各具特点的的微缩景观看中国,不仅要看懂中国,更是要学会回溯,学会推演,深入思考,学有所悟。本次中外大学生联合社会实践,既是一次社会调查,也是一次跨文化交流,更是同学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实践,我们澜湄5国15人组成的团队,在为期10天的行程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确实达到了“澜湄青年看中国,携手共绘同心圆”的目标。一是感谢共青团中央、学校团委老师的精心组织和安排,让我们国际学生能够深度参与和感知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就;二是本次“澜湄青年看中国 携手共绘同心圆”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不同城市在区域定位、规划设计、科技发展、经济发展、民俗文化与生态环保之间确定的平衡抓手;三是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实践学习中思维要新,积极思考、主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视野要广,积极走出去,不断拓展个人视野、提升能力;情怀要深,牢记总书记的殷殷期望,观察中国、感知中国、理解中国,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澜湄青年看中国,携手共给同心圆”是我从来云大读书到现在为止第一次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心里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一个这么好的机会,可以出去走走、开阔眼界。让我看到了美丽的大理,繁华的成都和舒适的澄江。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在成都的实践时光,成都作为中国西南最发达的一座大城市,那里高楼林立、现代科技与古老的文化交融。大熊猫基地对大熊猫的保护让我感受到中国政府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决心。文殊院和四川博物馆让我触摸到悠久的历史文化留下的印记。在四川交通大学看到的高铁模拟系统,让我在某种程度上了解到高铁有多么发达。我想,这些经历将会是我在中国最珍贵的记忆。同时,也很感谢团队里的老师和同学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让我在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时,感受到温暖的情谊。从“澜湄青年看中国,携手共绘同心圆”活动,我意识到了三点问题,第一个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个是保护自然,第三个是保护文化。我很羡慕中国的环境保护,并希望我自己的国家也能够这样做。在大理大学的时候,我很喜欢一位老师说的话:“因为政府也好,老百姓也好。”我也感觉这是正确的答案。在参观苍山的时候,还看到了最喜欢的一个关于保护自然的句子——“保护自然,人人有责”。四川大学和陆军武堂的保护历史工作也非常好,让我很羡慕。我希望未来的中国越来越美丽,经济越来越发达,并能够携手东南亚国家一同发展。经过为期10天的社会实践,我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的殷切期盼。在这段实践经历中,收益颇丰。一是沉醉于生态之美。在洱海畔、苍山麓、都江堰、抚仙湖,都游览到了祖国的壮美河山和生态美景,深切感受到生态的美丽。二是震撼于科技之新。在不同地方,都能看到科技创新对于生态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大力贡献,深切意识到科技的力量。三是振奋于经济之活。在不同地方,都能看到因地制宜的经济发展新思路,深切体会到经济发展的蓬勃生机和乡村振兴的光明前景。昆玉之行,从水体治理与开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生物资源保护多个方面,让实践团队切实感受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更加清晰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实践证明,生态治理是在尊重科学,遵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善优化因人为带来的破坏和污染,要依托科技手段,向着精准化、精细化不断迈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成美丽中国,还自然以和谐美丽,给人民以幸福安康。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