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红河泸西: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时间:2021-08-21 13:50 来源:未知 微信公众号:yn2553 QQ公众号:800061629
近年来,白水镇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作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定位,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推进,在贯彻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抓地区发展投入、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呈现出宗教和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坚持党建与创建工作“双推进”
白水镇始终以党建为引领,严格按照“四级书记”抓的要求,压实镇村组三级党组织书记工作责任。创新“党组织+”服务模式,县烟草公司党支部与白水镇桃园村、红杏村、巨木村党总支部结成共建党支部,努力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党建工作新格局,为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拓宽脱贫增收渠道,引导群众守法经营、勤劳致富奠定坚实基础。
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继承和发扬各民族团结一心向党的光荣传统,把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进一步激发和增强各族群众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让“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白水大地上永远绽放。自开展创建工作以来,白水镇制定固定标语30余条,在宗教活动场所及少数民族聚居处制定创建工作展板30余块,制作布标50余块,在民族政策宣传月发放民族政策宣传读本3000余本、宣传折页2000余份,并通过广播、黑板等方式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抓实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工作
小直邑村民小组是白水镇的一个彝族聚居村寨,是2016年云南省美丽宜居乡村省级重点建设村和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省级示范村。现有农户145户678人,其中彝族112户510人,搬迁群众48户184人。目前,安置点48户搬迁户已100%搬迁入住,并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建新拆旧”政策,共拆除旧房180间6480平方米,腾出宅基地2万余平方米交回村集体规划使用。同时,整合该村彝族传统文化和优美森林风光,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项目和中蜂养殖特色小产业合作项目、核桃种植产业项目等生态特色产业,实现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
创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模式
白水镇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为抓手,抓实“综治中心、警务助理、网格管理”三个载体,努力构建“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基层社会善治新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行“一村一警”,搭建联排联调办公室、社区警务室两级组织架构,全面形成在“家门口”化解矛盾纠纷的高效工作模式,有效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抓实“一村一法律顾问”法律服务,从“事后补救”向“事先预防”转变,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农村“明白人”“带头人”桥梁作用,把党的号召及时传达到群众之中,把群众的意愿、呼声、要求、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党委、政府,及时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形成了良性互动、和谐稳定的局面。
在实现人民群众小康生活的基础上,白水镇把民族地区发展融入全镇发展大局中,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少数民族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民族宗教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兑现“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
(供稿:泸西县委统战部)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更多新的招聘、考试信息
关注微信公众号:yn2553
或长按二维码关注
上一篇上一篇:红河泸西:传承与发展,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绚丽绽放
下一篇下一篇:红河泸西: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积极助推乡村振兴发展